当前位置: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7:41:13
日新之谓盛德,生生之谓易,这两句话虽然简单,但包括了非常深刻的思想。
故气质之性,君子有弗性者焉。天性和谐不偏,所以是善的:性于人无不善,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。
无往不利,更有益于德性的涵养。圣人尽性,不以见闻梏其心,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。他说:思尽其心者,必知心所从来而后能。而大臣就是长兄家中的管事。使人既喻此意,人亦自从,虽少不愿,然悦者众而不悦者寡矣,又安能每每恤人情如此!其始虽分公田与之,及一二十年,犹须别立法。
有反斯有仇,仇必和而解。他所得到的关于事物规律与变化规律的结论,最重要的有四项:(一)事物没有孤立的。(1)如生生之谓易,故神无方而易无体,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,都是指自然变化的过程。
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变化见矣。《系辞下》说:夫乾,天下之至健也,德行恒易以知险。(《九家易》说:元者气之始也。所谓一阴一阳,指对立两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、既相互违异又相互转化。
这样的理论体系应属于唯物论。司马迁说:孔子晚而喜《易》,序《彖》、《系》、《象》、《说卦》、《文言》。
皆三画卦,以象三才,未闻有一画两画止而谓之阳仪阴仪太阳少阴少阳太阴者。阴阳的对立是变化的根本,所以说刚柔者立本者也。刚强而又不过于刚,是理想的品德。第二,画卦说,以朱熹为代表。
焦循《易章句》说:易谓变而通之也。至于其它细节,这里就不多谈了。(1)可见司马迁见过《彖》、《系辞》、《象》、《说卦》、《文言》等篇。《彖》、《象》二传是秦汉间作品。
《易大传》的思想是复杂的,有许多方面,本文所讲,不过是《易大传》哲学思想的荦荦大端而已。所以,应该肯定,《系辞》的基本部分在惠子以前就有了。
可见汉代是把汉儒所著对于《周易》的解说称为易传。但《易大传》中仍然保留了上帝的观念。
而《庄子·天下》篇所载惠施《历物》之意十事,第三是天与地卑,山与泽平,指出天地的高下关系是相对的。非天下之至精,其孰能与于此?参伍以变,错综其数。《易大传》辩证思想的最简要的命题是:刚柔相推而生变化,一阴一阳之谓道,日新之谓盛德,生生之谓易。《序卦》说:有天地,然后万物生焉,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。对于这个问题还须作全面的深入的考察。宣帝示博士,然后《易》、《礼》、《尚书》各益一篇。
《鼎》卦《彖》说:圣人亨以享上帝,而大亨以养圣贤。第一,《系辞上》说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。
在《易大传》的作者看来,《周易》便是这样一本至极神妙的书。《随书·经籍志》说:及秦焚书,《周易》独以卜筮得存,唯失《说卦》三篇,后河内女子得之。
原载《中国哲学》第1辑,三联书店1979年8月版 1979年1月23日-2月5日 注释 (1)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。在这里,把体用与器道完全等同起来固然不一定完全恰当,但却能表明形而上者之所谓上并不是根本之义。
3.易与天地准的世界图式论思想 《易大传》是解说《易经》的,对于《易经》的卦象作了许多说明,并且写了不少的赞美之词。郑玄解释太极说:极中之道、淳和未分之气也。《易大传》的年代应在老子之后、庄子之前。天道、地道、人道都是对立两方面的统一,阴阳是彼此分别的,而有交迭的关系。
有太极之一,乃可用四十九策,分而为二,有奇有偶也。所谓不测是表示变化的极端复杂性与不可穷尽性。
老子最先提出了道的范畴,认为道先天地生、可以为天下母,又说: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。《淮南子·缪称训》说:故《易》曰:剥之不可遂尽也,故受之以复。
汉初陆贾所著《新语》多次引述《周易》,《辩惑》篇中说:《易》曰:二人同心,其义断金。《隋书·音乐志》引沈约说:《东记》取《公孙尼子》。
太即道,一即道生一之一。对于这几句,历来有不同的解释,众说纷纭,迄无定论。自本自根,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。《象上》说:天地交,泰,后以裁成天地之道,辅相天地之宜,以左右民。
事实上,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是不可能志同的《易大传》以为,处事接物,必须知柔知刚。
今将《易大传》中比较精深的思想择要列举出来略加诠释。郭沫若同志曾说:以荀子那样富于独创性的人,我们可以断定他的话决不会是出于《易传》之剽窃。
以贵下贱,才能得民心。先天而天弗违,后天而奉天时。
发表评论
留言: